10月12日下午, 首都师范大学黄树先教授在中南大学新校区B座202教室进行了“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主题讲座。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讲座将讲座地点搬到了本科生的课堂,同学们参与积极性愈加高涨,教室里座无虚席。陈国雄副院长主持了这场讲座。
黄树先教授首先对汉语的形成和分期进行了介绍。他指出一般的上古汉语研究是从三千多年前有文字记载开始的,即大约从殷商到汉末,或叫“有文字的上古汉语时期”。黄树先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根据汉藏语研究的成果将研究再往前推进到“无文字的上古汉语时期”,这是很有创新性的。“有文字的上古汉语时期”可以依靠甲骨文等语言资料来研究,而“无文字的上古汉语时期”则一直是前人难以突破的,新方法的应用为我们的研究带来福音。
黄树先教授援引了梅祖麟先生的《汉藏比较研究和上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实例,如“胃”字直到战国时代才出现,但“胃”有藏缅语的同源词,表明其前身早在共同汉藏语已经存在了,来说明汉藏语研究对上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意义,并将其概括为两条:一是可以根据汉藏语的比较来确立汉语词语的出现年代,但凡跟亲属语言有同源关系的词语,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古老的词语;二是可以根据亲属语言考察汉语语义的演变。
其次,黄树先教授在谈到同源词和同族词时,首先传达了一个观点:无论语言如何千变万化,基本概念是一直存在的。词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中心,是最核心的词语,它们不断向外扩张,形成一个个的子系统。所以,我们在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系统时,首先应把古老的核心词剥离出来,而这些核心词都是可以跟亲属语言进行比较的。
比较词义是此场讲座的重点,黄树先教授运用跨语言的比较研究方法,丰富详实的语言资料和生动切实的例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演变特征,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共性。
他以“不”为例,汉语“不”字见甲骨文,当花萼讲,杯子外形跟花萼相似,语义关系密切。“花萼”与“杯子”的语义关联在很多自然语言中都有所呈现,如:英语calyx“(花)萼;盏,盂”;chalice“(高脚)杯;(植物)杯状花”;法语calice“圣餐杯;萼”等。因此,他指出比较词义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可以为一个语言内部词义的引申发展寻找语言学的依据;二是可以解决历史比较中的择词问题;三是找寻词义演变的普遍规律;四是有助于文献的整理和释读。将汉语置于人类语言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这也是汉语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何蕊(中南大学文新院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
2019-10-15 08:57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